陈静瑜代表: 突破生命“禁区”的探索者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14
陈静瑜代表: 突破生命“禁区”的探索者

  新冠肺炎正在全球大流行,病例数和病亡数每日均在升高。然而,在非常之时,一篇题为《全球首例成功双肺移植治疗COVID-19晚期肺纤维化》的论文日前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线发表,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更为各国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肺移植基础及临床工作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教授。

  为危重症患者打开又一道生命“希望之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陈静瑜作为我国肺移植手术的领军人物和开拓者,一直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两个多月,他马不停蹄地赶赴多家定点医院,了解患者病症、组织会诊、分析康复和病亡病例、安排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2月18日,对于武汉市来说,救治工作到了关键时刻。那天,陈静瑜看到了一组有关全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累计病亡、现存重症病人的数据后,他坐不住了!一种责任与担当,在他心中涌动。

  当天晚上9时,他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发出《关于在武汉成立新冠肺炎ECMO特别救治部队的紧急建议》,希望国家成立武汉ECMO特别救治部队,抽调全国ECMO专家集中领导武汉的濒危病人救治工作,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尤其是对濒危医务人员的救治。

  3月2日,陈静瑜又发出一份《关于组建国家级肺移植团队进行新冠病毒肺炎肺移植的建议》,明确提出受者的重点对象应首选武汉危重症病人,靠呼吸机+ECMO支持的濒危患者,尤其是年轻人或者医务人员。值得一提的是,陈静瑜在建议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党员、ECMO及心肺移植救治的专家,如果国家采纳我的建议,我自愿报名加入国家ECMO团队的筹建并奔赴武汉参与救治。”

  陈静瑜的建议,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已有5例新冠肺炎转阴患者双肺移植手术成功。其中,2月29日,陈静瑜团队为一位59岁的男性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肺出血病人,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急诊双肺移植手术;3月10日,又为一位73岁的新冠肺炎病人成功进行双肺移植手术。目前,患者双肺氧合功能良好,不久就可康复出院。

  从失败与坚守中炼成“中国肺移植第一人”

  陈静瑜在业内被称作“中国肺移植第一人”。自2002年以来,陈静瑜团队已先后完成了1000多例肺移植手术,多项技术填补了我国甚至亚洲空白,打破多个被业界视为“禁区”的纪录。

  “肺移植是高难度手术,如果有一个细节考虑不到位,手术就会出问题。我们刚开始时,经历了多次失败,死亡率高。”陈静瑜说,尽管团队人员心里很难过,却始终不放弃,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后来,随着团队配合越来越好,他们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肺动脉高压产妇双肺移植手术。

  “首例新冠肺炎转阴患者双肺移植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本来肺移植风险就高,加上还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同时还要避免医务人员被感染。”陈静瑜说,“我们不知道,把这个病肺切下来的过程当中,患者的气道里是否有病毒存在。”

  为了做这台肺移植手术,陈静瑜作了周密的研判与准备,把无锡市人民医院的肺移植手术室,整建制地搬迁到了无锡市传染病医院,对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采取了三级防护。那天,在经过改造的负压手术间,历经6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人双肺移植手术。

  在陈静瑜的朋友眼里,他当时完全可以不上手术台,更不用去冒险,只需进行技术指导。但陈静瑜想的是,自己有能力、有技术,如果不去救治患者,那就是不称职。如果手术成功,更是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能向世界提供一份中国经验。

  尽管名气大,他仍然不忘记手术台。如今,陈静瑜团队从10年前每年做20例左右肺移植手术到现在每年可做50例以上。无锡肺移植中心也成为世界三大肺移植中心之一,与他们合作的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也进入全球八大肺移植中心。每年,他们还接受国内进修生50人以上,并尽心尽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专业人才。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