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冬:在盐碱地上“种绿生金”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14
张晓冬:在盐碱地上“种绿生金”

  黄河三角洲的春天来得稍微晚些。进入四月份,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旁的千亩耐盐油菜花才进入怒放期,但张晓冬却没时间“打卡”。

  作为山东省科技厅选派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黄三角农高区)的唯一一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他的当务之急是抓紧选育、推广抗旱耐盐的绿肥作物,以提高其在盐碱地的覆盖度,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科特派心目中“当地土地绿了”“农民腰包鼓了”的双重目标。

  关键招式,一举多得

  由于淡水资源匮乏和土地盐渍化,黄三角地区的种植模式以一年一熟为主,种植结构单一。张晓冬还记得,刚来时,这里缺少灌溉用水,冬闲田到了春天土壤返盐严重,造成成片盐碱地无法利用。由此,如何改良“种啥啥不行”的盐碱地是当地农民的“心头之痛”。

  将田菁、二月兰、苕子等作物翻压到土壤中成为肥料,这些植物便是绿肥作物。三年前,农业农村部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自然生草+绿肥”模式是果园四种替代技术之一;之后,该部又将“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等列入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重点集成示范技术之一。

  身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张晓冬和同事们已经在绿肥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选育、绿肥轻简化制种技术与综合利用等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将成果改良、落地,让盐渍化的土地变绿。

  “果园绿肥和盐碱地改良绿肥”,成为张晓冬破解难题的突破口。

  “通俗理解,‘果园绿肥和盐碱地改良绿肥’就是通过在果园和农田种植绿肥作物,实现果园生草覆草、抑制返盐、含蓄水源,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果品质量。”他告诉记者,“此举还可实现绿肥与粮食作物的周年轮作,降低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化肥投入。”

  对黄三角农高区而言,这是一举多得的一招。一方面,它解决了冬闲田土地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改善了生态环境。此外,绿肥作物还可以用作饲草和蜜源植物,带动草食畜牧业和蜂产业发展。

  “先示范,后推广”的策略,虽然略显老套,但是行之有效。去年,张晓冬和同事们在黄三角示范区内建设了160亩的核心试验基地和300亩的示范基地,就耐盐绿肥品种、种子扩繁以及绿肥蜂蜜采集、绿肥种养结合等综合利用技术,一边研发一边示范。

  此举效果出乎意料。站在位于黄三角农高区核心位置的试验示范基地上,张晓冬指向远方:这里已经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的绿肥种子扩繁基地,可满足本省一半绿肥种子的生产需求。在此过程中,他们选育出两个耐盐绿肥作物新品种、三个新品系,拿下了6项发明专利和4项省级、行业和院级科技奖励。

  一笔账单,多方共赢

  东营田客农科公司、东营康益农科公司是黄三角地区比较有实力的绿色果品与特色种植企业,乐于接受新技术。张晓冬明白,抓主要矛盾,先做龙头企业的典型案例,再推而广之,是科特派做好工作的诀窍和关键。

  在这些农科企业里,他建立了示范基地,利用绿肥生草覆草、培肥地力。记者了解到,2019年,他们已经完成80亩苹果、桃、梨、葡萄等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果园绿肥提质增效技术可减少化肥投入10%—20%,并带动种养结合、绿肥蜂蜜、乡村旅游等配套产业发展,2020年2个基地的绿肥播种面积接近500亩。

  按照张晓冬的推算,翻压绿肥后,这些果园的土壤有机质由0.6%—0.8%提升至1.1%—1.2%,耕层土壤含盐量则由0.2%—0.3%下降至0.2%以下,果品品质明显提升;同时,每年可减少人工除草费用100—250元/亩,实现了除草剂“零使用”。

  自此,绿肥果园里的产品打入了高端市场。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由此,其中心城市东营市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土地不断增长的地级市,年轻而有魄力。

  通过多次调研,张晓冬提出利用流转的冬闲地,发展绿肥繁种基地,并免费提供用于扩繁的毛叶苕子种子和田菁种子约500公斤,重点建设300亩的鲁苕1号、3号与鲁菁6号种子扩繁基地,带动周边绿肥种业和种植业的发展。

  他给科技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当地委托驻村“第一书记”流转的10个贫困户撂荒耕地约40亩,利用上述方式改造,平均每亩增收500—600元。与此同时,他还推进绿肥蜂蜜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拓展了绿肥的综合利用途径,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彩。

  从济南到东营,从东营到济南,来回450公里的路程,张晓冬却乐此不疲。作为科技特派员,他现在有压力,也有更多打算:“我们将突破盐碱地绿肥高效生产与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尽快实现综合利用技术的落地转化,积极探索黄三角‘绿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张晓冬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