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10月30日电 (记者 林春茵 邢利宇)在30日于福建省莆田市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上,海内外佛教界达成共识:“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开辟了交流互鉴的弘法利生大道场。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道慈在论坛发言中建议,由世界佛教论坛牵头,广召世界各国各地区僧侣学者,共同完成三藏佛典的大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检索以及人工智能解读工程,拓展佛教交流广度和深度。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住持觉醒表示,中国佛教界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古迹修复,主动开展圣物巡展,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成立国际性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使之成为文化纽带。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佛学院院长本性,格外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为佛教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契机。他以印度大那烂陀寺、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和西安青龙寺、宁波天童寺、福州开元寺等寺院为例,说明其因佛教与世界各文明互鉴而闻名。 “古‘丝绸之路’上的求法僧、留学僧,连缀起‘丝绸之路’辉煌的佛教史。”本性说,“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应力促佛教教育国际化,推动东西方文明对话,借鉴域外文明。”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耀智认为,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诸国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以“儒释道”传统信仰进行团结联络,共谋未来。 耀智提出,应挖掘岭南地区文化发源地与东南亚佛教国家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善缘”,以民间信仰交流的方式,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多位高僧专家重点提及,南海及海路在佛教传播中的地位必须给予更多重视。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总务黄家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佛教慈悲精神不谋而合,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注重南海的重要性。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动脉是海路。”太古宗韩国佛教新闻主笔圆应说,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探索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交流应予优先。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总也认为,南海或海路上,古代佛教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质甚至超越货物贸易,其内涵需全力精研、挖掘。(完) |